close

恭喜藍廷珍府第已經於20130503榮登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相當於台灣的一級古蹟規模。現在五里三城的三城總算是胡牌了。可是台灣的藍家連三級古蹟的邊都沒有。 

沒想到藍廷珍提督跟我有那麼點淵源,他們墾台後大部份移居屏東縣里港鎮定居,屏東藍家是日據時代頗有影響力的大家族之一,第一銀行也是藍家創立的,一直到現在藍家在屏東政壇也還是有影響力。當然身為屏東人我就有一位好同學,一位好鄰居阿姨出於此藍家,讓我訝異的他們已完全台灣化的背後,居然有中國少數民族「畲族」人的血統,藍氏也是畲族姓之一。 

藍廷珍此名如果朋友眼尖,或許在台灣各大廟宇都看到他「福建水師提督 藍廷珍」題匾,其中台南赤崁樓前的全臺祀典大天后宮裡就有一塊。

藍廷珍府第不好找,問了一堆人才問出一個所以然來,果然「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支藍氏人才倍出,先後出了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藍日寵、藍瑤、藍瑗等數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職的軍事將領官,其中三人官拜提督,在清史稿中是有列名記載的,「藍氏三傑」的雅號一直流傳,即清代康乾年間藍理、藍廷珍、藍鼎元,我認為還要再加一位藍廷珍之孫江西水師提督藍元枚。最底下我有簡介一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也發行了一本書「所向無前:藍氏三傑傳」,有興趣可以買來看。

 

藍廷珍府第,位於福建省漳州漳浦縣湖西鄉頂壇村新城自然村,是清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師提督、藍廷珍之孫藍元枚的故居。20011月,被公佈為福建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第建築群呈縱向五落對稱分佈,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堂、主樓與後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

大門近拍照

正大門全覽

第一落正門背圖

正門近入後又一堂口(網路介紹是說這叫正堂,我不這樣感覺),是第二落的進出口,堂口目前為宗祠祭拜著祖宗,當然包括了藍廷珍肖像( 如下圖參考 ),這地方沒有宗祠的威嚴,一位封疆大吏怎會把宗祠建成如此規模,以小弟推斷,宗祠應該是建在此門進入後為第三落的獨立建築,但現在此地已經成一堆廢石,從地基看來,比第二落大很多我大膽假設,第三落的宗祠年久失修坍塌或是毀於文革,然後把祖宗牌位移往此門前暫奉。

第二落正面圖


府上三出提督,世出將領福建水師提都藍廷珍何等風光。

「平台首功」藍理

藍理(16491720),字甫,號義山。清順治四年,藍理出生漳浦縣赤嶺鄉畬族山寨,亂世生成孟浪性格,一生四落四起。台海戰役中,「破肚將軍」藍理,讓鄭軍聞風喪膽。康熙帝稱藍理「台海血戰,功在首先」,賜「平台首功」匾文,授昂幫章京內大臣兼攝左都督,世襲騎都尉,封一等伯,後又被任命為神木副將、宣化總兵、定海總兵、天津總兵、福建陸路提督。御賜「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牌坊和提督府各一座。康熙帝賜聯:「銅柱海疆曾著績,鐵衣戎略夙知名。」

 

「治台名將」藍廷珍

藍廷珍(16641729),字荊璞,漳浦湖西人,官至南粵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曾攝台灣鎮事,在定策治理台灣中頗有功績,卒後贈太子少保,謚襄毅,世襲輕車都尉。康熙年間,他隨族兄藍理(字義甫,號文山,漳浦赤嶺人,為康熙年間拖腸血戰的平台先鋒、以首功加左都督、官至福建提督)一起從軍,投奔清康親王。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先後任定海營把總、盤石守備、溫州鎮中營游擊、澎湖副將、南澳總兵等。康熙六十年(1721年)統兵入台,平定朱一貴起義。台灣收復後,任署事台灣印務。在署理台灣軍務期間,他勸阻福建總督滿保及將軍施世驃不濫殺群眾,使很多早期從大陸過來投奔朱一貴的百姓又回歸清朝。其中有很多來自家鄉漳浦的移民,從「漳浦寮」出來幫助藍廷珍安定社會,發展農業,對台灣早期的開發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又上疏建議清廷注重台灣防務,防止外國侵略。他還聽從其族弟藍鼎元建議,採取加強漢族和高山族的團結,完善台灣防務,鼓勵墾殖,發展生產等一系列「理番」政策,這些政策被「歷代治台者引以為法」,影響極為深遠。雍正元年(1723年),藍廷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其子藍日寵承職官至銅山營參將,孫藍元枚歷任台灣鎮總兵、江南提督,於乾隆間入台平定林爽文起義。雍正帝譽其為「治台名將」,擢升其為福建水師提督,賜提督府一座,正門對聯曰:「復鹿耳以崇朝韜略奚似管樂,定東都於七日戎機可比孫吳。」

「籌台宗匠」藍鼎元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十七歲時遊學到定海拜訪堂叔公藍理、堂兄藍廷珍,被世人稱為「八閩才子」、「經世良才」,寫下著名鎮海之策《論鎮守南澳事宜》,擔任藍廷珍軍師,為平台、治台、興台做出卓越貢獻,成為清初提出對外開放的第一人。他著述《東徵集》、《平台紀略》,連橫在《台灣通史》贊曰:「藍鼎元著《平台紀略》,其言多有可采。」雍正帝譽其為「籌台宗匠」,任其為朝廷修史館《大清一統志》編纂。史家評說,藍廷珍、藍鼎元的治台方略與興台措施,為台灣日後於光緒十一年從福建一個府升格為清朝一個省奠定了紮實的經濟社會基礎。雍正帝任其為廣東普寧縣知縣,兼任潮陽縣知縣,後又任命其為廣州知府。被譽為與李光地、蔡世遠齊名的「理家閩學大師」。曾被授御匾,上書「公正廉明」。乾隆帝一日翻閱《東徵集》,贊曰「不愧為籌台宗匠、治台宗匠」。

 

「安台名將」藍元枚

 

藍元枚(?—1787)字簡侯,福建漳浦人,提督藍廷珍孫,清朝將領。父日寵,官福建銅山營水師參將。元枚襲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一年,命發廣東,以外海水師參將用,補海門營參將。累遷總兵,歷台灣、金門、蘇松三鎮。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五十二年正月,台灣民林爽文為亂,命元枚馳驛往泉州,署福建陸路提督,駐蚶江策應。至福州,奏言:「師渡台灣,亂民潰散,慮入內山與生番勾結。」上諭令速捕治,俾盡根株。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討爽文,坐逗留奪官,以命元枚,並賜孔雀翎,授參贊,趣率兵渡鹿仔港,會總督常青進討。六月,元枚率兵次鹿仔港,與總兵普吉保師會,即夜,師分道自柴坑仔、大武隴入,殺賊甚眾。上嘉之,賜雙眼孔雀翎。元枚所將止浙江兵二千,奏請益師上命總督李侍堯發福建兵二千、廣東兵三千益元枚。時總兵柴大紀堅守諸羅,元枚使告大紀,期會兵攻斗六門。戰阿棟社,戰埤頭莊、大肚溪,屢殺賊。復進攻西螺,焚條圳塘、中浦厝諸地賊莊。元枚族人啟能等七十九人自賊中出,使為導。元枚奏聞,並言如察出啟能等已從賊,當立誅。上嘉其公當,賜緙絲蟒袍、上佩荷包,並諭:「啟能等既來歸,前此已否從賊,不須追詰。」諸羅被圍已兩月,大紀屢就告急,上屢趣元枚赴援,諭:「廷珍平朱一貴,七日而事定。元枚當傚法其祖,毋負委任。」七月,元枚病作。八月,賊自竹子腳、大肚溪、柴坑仔三道來攻。元枚力疾出戰,病益劇,越十日,卒於軍,贈太子太保,發白金千兩治喪,賜祭葬,謚襄毅。藍元枚謚號同藍廷珍,時稱小襄毅以別之。後人稱「公孫提督,大小襄毅」。

底下連六圖就是第三落敗破的遺址,看來毀的很徹底,從台階的感覺看來,我估算這應該是祠堂的規格。


 

再來第四落就是主樓了,我前幾篇提到,趙家堡詒安堡跟它一樣都有這樣的主樓體建築,說是防禦之用,我覺得康雍盛世天下太平了,堂堂水師提督府怎需要此功用,應該是說炫耀的成份居大。

樓面牌匾由藍廷珍親書「日接樓」,據說此樓毀於大火,屋頂也已經不見了,現在壁上長了榕樹,如果再不處理,我看這片牆遲早要倒。


 


 

最後一落及偏院都住了人家,我走到最後一落,一戶人家把門面打點的很喜氣,阿姨非常好客叫我們進去喝茶,還拿出兩本書給我們看看藍家的族譜及藍家的輝煌。

 

 

底下都是第一落的特寫







 

 

2013421,我根據對藍廷珍府第的延續印象,拜訪了屏東縣里港鎮的藍家大院,住在屏東已經三十多年了,居然現在才知道藍家大院在此,至今才親自蒞臨感受到母親口中里港藍家望族的顯赫,難怪鄰居藍阿姨在50年前可以下嫁醫生之子。現在的藍家日式大院早已輝煌散盡外觀滄桑,聽說至今尚未列入古蹟,真的非常可惜。

藍家古厝位於屏東縣里港鄉玉田村玉田路48號。建基於清康熙年間(約1723年),肇祖藍雲錦所建,目前已有270多年歷史,佔地千餘坪,是傳統閩南燕尾式四合院與日式仿巴洛克建築。

其中的日式仿巴洛克建築(如圖)則是藍家藍高川(1872-1940)、藍高全兄弟為歡迎日本皇太子裕仁於大正12年(1923年)行啟台灣前所建造。裕仁皇太子於當年(1923422)確曾到訪屏東車站、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猴工場,是否到里港藍家就不得而知了!而大興土木,增建宅邸或是「行啟記念」,也是當時台灣各地大望族迎接或記念皇太子的方式之一。

直到藍鼎元之第五世嫡孫藍媽田(字見元)時代,藍家仍然擁有七百多甲的土地,且阿里港及附近地區的糖場都是藍家所有。藍家成為里港望族,後經營糖部、米糧,糖、米郊事業有成。藍家的第八代嫡孫藍高川(1872年-1940年)更大量購買土地種植蔗園(土地範圍直至現今高雄縣)、創立台灣商工銀行(現為第一銀行前身),成為全台名門望族之一。直至日治時代及國民政府來台後仍是里港雄霸一方的超級大富豪。

下圖是今日藍家大院的現景,大戶風華依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璜貴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